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(中青报·中青网见习记者 马子倩 记者 贾晓静)9月24日,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化传播”专业沙龙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行。本次沙龙是2025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“城市文化: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”的系列专业沙龙之一。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、北京塞尔维亚中心等机构代表,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,京东方等科技企业代表等50余名中外嘉宾参加。
沙龙聚焦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》(以下简称《公约》)核心理念,分享世界各地践行《公约》的代表性实践案例。2003年10月17日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《公约》,中国于2004年加入《公约》。
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苏珊·奥格围绕名录机制、能力建设、保护倡议、国际合作等方面,阐述了《公约》在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、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现实意义。北京塞尔维亚文化中心主苏达·塔尼亚分享了塞尔维亚通过制定专项法律、将非遗纳入国民教育体系、推动社区参与和传承人扶持计划等方式,积极构建非遗保护系统工程。中国国务院国际交流合作司原司长孙维佳以中餐为载体,从历史渊源、传播属性、业态发展等方面,探讨了非遗在促进跨文明对话与文化认同方面的独特作用,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、民族学系副主任张青仁讲述了拉丁美洲以人为中心、以社区为载体,探索本土文化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故事。
围绕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,中外嘉宾还探讨了非遗如何在国际范围更好地“被看见、被参与、被理解”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促进者丽妮娜·弗提塔恩分享了泰国南隆社区青年作为“遗产创新者”,运用数字创新、再造诠释等传统焕新方式,让文化遗产成为改善生计、旅游发展与文化认同的引擎。京东方艺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姚项军分享了“百万数字文化体验场景计划”,介绍了京东方通过打造100个标杆性的数字文化体验场景和100万个泛在化的体验场景,以数字化手段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、走向国际舞台的实践。
沙龙汇聚多领域专家学者,展望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路径。与会人士认为,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应始终遵循《公约》精神,坚持以人为本,充分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地方社区实践,注重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,积极引导青年群体发挥创新力量。应进一步深化非遗保护领域全球合作,推动形成更加多元、包容、开放的协同机制,借助数字技术构建多样化、立体化传播生态,不断提升非遗在国际社会的可见度与影响力,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。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
旺牛配资,配资专业门户登录入口,股市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