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各自美好的前途
法家的这个模式让徐凡既熟悉又陌生,有的像上计经济,但又不是完全一样,又有的像苹果的产业链管理的模式,只不过主导这一切的由苹果变成了法家的官吏而已。
就目前情况来说这种主导的经济模式极其匹配大汉现在的情况,发展极其迅速,法家还把这一模式推广到麻布棉布行业当中,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,让陈郡的布匹产业几乎翻了一倍,年产能突破了千万匹,成为了的大汉纺织业的中心。
对此徐凡也只能感叹,法家不愧是战国以来最强大的主角,就这执政经验也甩后辈几十条街,从农业社会跨度到工业社会都能无缝连接,这省了多少学费!要知道后世工业国交的学费都能堆成一座金山了。
尤其绝的是,法家陈郡快速发展的产业和大汉均田制绑定在一起,他们大肆在农村招募工匠,但对这些工匠有个要求,有了差事之后,就必须交还大汉的土地,由朝廷重新分配。
在大汉有土地可以解决温饱,但农户的收入显然是不如工匠的,越是产业大郡情况越是这样,陈郡的一户农户一年可以赚三万钱,但平均下来每个月也就不到3000钱,这不是一个人,而是一户七八口人,除了老人小孩,哪怕只算乡村的青壮,他们的月俸禄也就不到千钱,而在陈郡,工匠的普遍底薪是1500钱,普遍俸禄是两千钱,所以一工匠的收入就可以抵一户,而陈郡的工匠普遍是双薪家庭,哪怕是年长的父辈也能合理的利用起来,一年也能赚个三四千钱的养老费,所有陈郡工匠的收入大概是农户的2-3倍左右。
同时工匠也可以通过提升技术提升俸禄,他们的俸禄每隔几年就有一定的增加,而在农村想要提升收入就很难了,土地是固定的,收入也是比较固定的。
所以陈郡的农户能得到一个工匠的差事,他们也愿意交出土地,在在法家这一系列的政策之下,陈郡农户不是被转化成为了工匠,就是被劝导去江南屯垦,乡里土地矛盾得到改善,一狭五口治百亩田的景象再次出现在陈郡,同时他们又把产业链上的农户组织起来,让农户收入增加,这才让陈郡全郡实现小康。
而陈郡也向徐凡辞行,他打算亲自坐镇新大陆,徐凡虽然屡次挽留,说他年纪大了,受不了这样的奔波和开拓之苦,还是留在长安城。